
FAQ
Welcome
「動機商數」是相對較新的,雖然它基於超過20年的研究和發展。以下是一下大家對MQ的常見問題。
- 01
MQ是「動機商數」的縮寫。MQ測試是一種基於情境的評估,用來衡量個人內在動力或熱情的驅動力。MQ是由美國頂尖學者們根據最新的動機科學所開發的學習輔助工具。它能準確識別和量化學生的學習動機,幫助個人了解他們傾向如何學習、如何協作團隊,以及如何解決問題。
在智商(IQ)和情商(EQ)之後,“動機商數”(MQ)是影響個人最重要的「Q」!「MQ熱情營」是美國教育領域最新的學習動機營,同時也引進到台灣。
- 02
MQ是基於美國發展了25年的動機科學來的,比較偏學術領域,所以臺灣聽過的人不多。
- 03
就是你喜歡、有動機去做,所以「測動機」就是找你喜歡什麼、對什麼有熱情。
例子:
寒假為什麼很多人想要出國?
因為想要和家人朋友出去玩、想要吃外國的美食、想要看美景……
這一些「為什麼」,都是我們想要出去玩的「內在動機」,也因此讓我們有出國玩的「熱情」;然後,行動上,你就會積極上網搜集資訊、學外語、打工存旅費!
- 04
Equalearning在美國提供的獨家「MQ熱情營」專注於三個部分,即「尋找自我、建構團隊、擁抱你的旅程」。這有助於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(我是誰、我的愛好是什麼、我的熱情是什麼),什麼樣的學習風格適合我、我未來的專業、以及職業建議和探索。Equalearning使用精確的學習動機定位(動力商數)、STEAM潛力、學習風格,以及適用於各種大學專業的方法。熱情營還通過團體活動教授團隊合作和理解的能力;具體來說,如何確定在團隊中的角色,然後規劃未來發展的方向。
- 05
性向測驗(aptitude test)通常有標準答案,測的則是人外顯的學習潛能或能力傾向,像是數學性向、語言能力或空間推理能力等。
人格測驗(personality test)則是希望了解人的人格特質、情緒等,來判斷人會有的行為模式,如內向/外向、直覺型/邏輯型等,可是,常常,測出的是我們希望給別人看而表現的「人設」,無法真實反映內在的自我。
動機商數(Motivation Quotient; MQ )測驗測的是「內在動機」,也就是我們思考和行為背後的驅動力,因此,了解內在動機後,能夠精準由內而外地預測外在行為。
簡單來說,性向測驗側重於測量「『能』做什麼」,人格測驗(personality test)測量出了「『想成為』什麼人」,而MQ動機商數測驗則側重於了解「 『為什麼』做」,也就是「『想』做什麼」。
- 06
常聽到老師或父母對我們說:「你明明可以做得到,為什麼不做?」因為你有可能,不想做、沒有動力去做。
能不能和想不想是兩回事。動機不等於能力,但是,有動機就可以培養能力。
一旦有動機、有動力,就會開始行動,也就可以逐步且長期培養能力,就像車子一旦加了油,車子就跑得動,引擎或其他零件就像能力一樣,可以不斷升級,可是,車子沒有油的話,想跑起來都難。
- 07
各項測驗有各自施測的標的,對你會有不同層面的幫助,重要的是,我們要怎麼使用。
假如,你數學考得好,性向測驗測出你有數學性向與潛能,人格測驗測出你是個內向的人,那麼,你未來該學什麼、該做什麼?根據性向/人格/職涯測驗,很有可能建議你走數學研究相關領域。
你可以這麼做,可是,你想嗎?
你數學「外顯的能力」夠,內向則是你「外顯的人格」,MQ動機心理測驗測出的是最深層的「內在動機(熱情)」,你數學考得好,是因為你喜歡「邏輯推理的過程」,你之所以內向,是因為你喜歡「靜下來獨處」,也就是說,你喜歡「靜下來邏輯推理」。
根據動機心理測驗,找出滿足你內在動機、注重邏輯推理與安靜思辯的領域,像是寫文章,才是真正符合你想要走的方向。就算你一開始文章沒有寫得很好(能力),想要持續精進寫作的熊熊熱情(動機),將帶領你專精培養寫作能力。
- 08
MQ題目在設計時,每個動機維度都有多題設計來測量,這也是MQ題數較多的原因。受測者如果答案沒有一致,與大數據相比後,數值也較不會兩極化呈現。
另外,從報告結果來看,我們能夠偵查出可疑報告。如果報告出現以下三種情形,我們就會懷疑其真實性,待進一步和受測者1對1對談後,才能真正斷定報告是否是有效。
1. 「矛盾點」多
2. 過度包裝(過多70以上)
3. 幾乎沒有數值70以上
同時,我們不排除以上發生的可能,如果真實反映受測者狀態,就有可能成為需要特別關注的對象。
- 09
MQ測驗不是考試,沒有標準答案,動機數值的高低沒有好壞,而是反映真實的內在動機和當下環境等影響下的變動,請看自己是否有以下情形:
真實定義和自我解讀有落差 請確實了解動機DNA或生活指標的定義,參考滑鼠移到長條圖上方出現的解釋,或報告右上角的「指標解釋」。 舉個實例,A從事園藝造景的工作,測出的「藝術唯美」低,後來發現,他可以求美,可是,他更強調聆聽客戶的需求,做出符合客戶實際需要的造景,而不是不計一切代價追求美感。
動機的強弱非能力的高低 「想不想(動機)」和「能不能/可不可以(能力) 」是兩回事,舉例來說,你做事很快、有效率,不代表你自己「想」求快,而可能是生活情境下你培養的能力。
數值是大數據庫對比後的PR值,非絕對數值 數值不是個人自我評估的絕對數值,而是與全球大數據庫相比後的相對數值(PR值)。舉例來說,你可能覺得自己很愛吃,「美食追求」的動機預計會非常高,可是,和別人一比,動機的強度很有可能沒你預期地高。
受重要他人(如:父母、老闆、同事、親密他人)或事件影響而(不)重視 曾經我們有個案例,兒子「想」快,受媽媽長期強調「慢工出細活」的教育,兒子在作答時,因此沒有說出自己真正想要的,或是這個想法逐漸內化,反映了他被教育/培養要關注或重視的特質。這些外在環境人事物的影響因子,都會形塑我們的內在動機。
撇除「人設」(你希望別人如何看你) ,你不了解真實的你 你真的認識你自己嗎?請重新觀察與省思自己言行舉止背後的想法與渴望,有時,就算我們不想承認,報告反映的是真實的你,而非你希望別人怎麼看你的那個你。
- 10
請和受測者確認是否有以下情形:
是否依照指示與心態答題 學生/孩子作答時,常常仍難以擺脫「應該/不應該」、想要「考高分」的心態作答,這將影響報告的準確性。
測驗後,受測者變了? MQ測評報告反映學生/孩子作答當下的內心狀態與動機,經歷了人事物的刺激後,很有可能影響孩子的動機特質。因此,請孩子回到作答當時的狀態來討論,也請教作答後是否有經歷什麼事情 ,因而改變或啟發了他們不同的思維與探索。
對真實的自己不夠了解 撇開人設,很多人真實的自我,和社會主流價值不太符合,不一定願意接納真實的自己。舉例,曾有當事人說他常常需要和他人團隊合作,覺得自己「團隊互動」數值低不準,可是,實際上,他很有可能更傾向自己一個人做事情。請告訴受測者,MQ數值無關乎好壞,沒有任何負面標籤。
這是談論的開始 報告不是萬能,而是開啟和學生/孩子討論他們真實想法的契機。如果發現報告本身有矛盾或者和受測者現況不太符合,請進一步和受測者討論。